▲“东海”团队研发的设备已全面覆盖上海轨道交通车站闸机
乘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契机,上海信息产业一度“休眠”的名牌“东海”重新启动。 9月份以来,产量已突破1万台。 记者昨日从相关人士处获悉,新推出的“东海”系列计算机、服务器和工控设备,改变了以往核心技术“缺芯、缺魂”的局面。 国产CPU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等将全面应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助推本土发展。 关键信息技术应用开辟新空间。
20世纪80年代原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创建的“东海”牌计算机一度成为与山东“浪潮”、北京“长城”并列的民族计算机品牌。 最鼎盛时期,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海牌微机产品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质量评比一等奖、全国用户信誉金奖、国家质量银奖。 但此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东海”逐渐失去了地位,陷入沉寂。
计算机国产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 蛰伏的东海人民心中有一团火,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一个能让“东海”再次辉煌的机会。 随着国内用户对信息安全和自主开发的高度重视,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交换机、服务器等领域,我国越来越需要建立自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和产业链,拓展成熟的商业应用,并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由此,东海电脑又有机会再次“开机”。
在它真正再次“启动”之前,从2015年开始,原上海电子计算机厂的一批骨干与我国自主x86架构CPU龙头企业上海兆芯合作,开发内置国产CPU芯片的计算机。 五年来,内置“中国芯片”的“上海制造”计算机已应用于交通、金融、能源、制造和政府部门,业务也逐渐从上海扩展到全国。 在此情况下,重新打造“东海”品牌的时机也日渐成熟。
据记者了解,在国盛集团、长江计算机集团等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的指导和推动下,上海近日重新启动了新一代“东海”牌计算机产品,包括台式机、服务器和工业控制设备。 全新“东海”全部搭载兆芯自主研发芯片,搭载银河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 其研发、设计、软件适配均由公司独立完成。 在制造工艺上,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优势,“东海”在浙江嘉善建设了年产10万台的生产基地。 预计未来三年产能将进一步扩大至年产30万台。 据介绍,9月份以来,这条流水线上已有万余台“东海”电脑下线。
据介绍,新型“东海”计算机高度自主可控,软硬件性能指标可与国际主流水平相媲美,功能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的工作需求。 分析人士认为,凭借“中国芯”的实力和国产操作系统的无缝运行,“东海”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关键基础设施等创新信息应用方面将具备一定优势。 与此同时,以“东海”为纽带,新型信息产业链日益壮大。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深入应用的环境下,这一产业生态系统将为“上海制造”向“上海制造”升级增添重要密码。 “上海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