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术交流揭秘超快自旋小行星与主带小行星面纱的色彩奥秘
报告题目:揭秘超快自旋小行星与主带小行星表面颜色奥秘
摘 要:“碎石堆”模型是当前广泛接受的小行星结构假设,认为这些天体是由许多较小的岩石块以微弱的重力结合而成。因此,小行星的自转周期通常不会超过大约2.2小时,因为否则它们将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而崩溃。然而,我们利用PTF观测系统发现了一些自转周期比2.2小时还要短的小行星,这些超快自旋的小行星挑战了“碎石堆”模型的准确性。
小行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内主小行带的大量S-type 小行星,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另一类则是碳质C-type 小行星,含量最多。陨石是从地球上掉落下来的小型天体,它们的反射光谱在太空中应该能找到与相应类型的小行星对应。这方面,我们发现地球上最常见的球粒陨石其光谱与内主带S-type 小行 星不符,而更接近另一种特殊类型Q-type 的小 行 星。在研究中我们发现Q-type 小 行 星似乎没有经历太空风化,这可能意味着它们是在靠近地球区域形成。
然而,奇怪的是,在远离地轴处较少看到Q-type 小 行 星,只有在靠近的地轴处才会出现。这促使我们使用Subaru望远镜搜寻和测定百公尺大小主带小 行 星颜色的精确度,以区分Q- type 与 S- type。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即使调查了150个以上的小 行 星,只有其中两个符合 Q- type 类型,这表明主流域缺乏 Q- type 类型。此现象间接证明那些在地轴附近形成并且保持未经风化状态的小 行 星一定是在地球附近某个区域形成,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机制来“清理”S- type 表面,使之变为新鲜 Q- type。
报告人:林省文 博士后研究员(国立中央大学)
报告时间:2016年3月23日(周三)上午11:30
报告地点:台本部110会议室
联系人:黄春苹 0991-368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