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10新能源车产业的芯挑战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能源汽车产业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环保、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然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却隐藏着一丝不容忽视的阴影——芯片自给率仅为10%的现实,为我国新能源车产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的迷雾。 近日,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在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芯片自给率目前仅为10%,与庞大的新能源车产能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对芯片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 罗道军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其产能和市场需求均持续攀升。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芯片自给率的不足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我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依然明显,尤其是高端芯片的自给能力亟待提升。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2023年产销量接近千万量级,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并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芯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但国内芯片自给率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罗道军强调,芯片自给率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罗道军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做车位芯片的企业应尽量向高端领域发展,避免在低端市场的过度竞争和“内卷”。他引用了一句俗语“只要国人会做的事情,很快就会解决掉”,强调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才能提升我国芯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 同时,罗道军还指出了新能源车产业面临的其他挑战。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对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然而,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芯片产业必须抓住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为了推动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据《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显示,我国将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强化汽车芯片标准供给、升级汽车安全标准、夯实汽车电子标准等重要工作。这些举措无疑将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罗道军强调,中国现在的产业里面两个亮点,一个新能源,一个汽车。他坦言道,“如今国际环境越来越差,车企的内卷也越来越厉害。所以对芯片来讲,车是一个好的行业,应用也越来越多。结构性矛盾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面对芯片自给率不足的现状和新能源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我国芯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全球新能源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实现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